竹中大工道具館為了將支撐建築文化的工人的技能和心靈傳達給後世,至今為止收集了國內外的木匠工具以及相關資料約30500件。這裡以畫廊形式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谷口是京都伏見的鋸齒鍛造,在關西有著銷路。天明年間(1781-1788),生產最繁盛。保留著彎曲的背部和彎曲的鋸齒等古式,一般認為是江戶時代前期的東西。


二代宮野鐵之助(1901-1996)是播州三木的鋸齒鍛造。11歲開始幫忙家業,1938年襲名二代宮野鐵之助。據說他充滿了鍛冶的才能,很快就超越了兄弟姐妹的實力。一生都致力於保護古式傳統技術,並將其技術傳達給構成。 照片中的雙刃鋸是1954年為了神戶的棟梁笹瀨善雄而鍛煉出來的。


宮野家是三木鋸齒鍛造的名門。初代平次郎和江戶的中屋平次郎、會津的中屋助左衛門並列,被稱為三人。從明治時代開始一直致力於木匠,而且只有單刃切、單刃鑼、雙刃鋸,沒有製造孔鋸等。


中屋久作是玉鋼時代最後一位名匠,住在東京小石川。據說是以從老師中屋平治郎的工作場所流出的天婦羅油的味道為靈感,學會了油淬火法。以被稱為笹葉銘的獨特粗葉散落的銘牌而聞名。


初代善作的長子繼承了二代,二代的弟弟繼承了三代。從大正初期到昭和20年代進行了製作。據說那個鑿子的鋒利度超群,削了柔軟的吉野杉漂亮地切了。此外,他還擁有在地金上鍛煉旋渦眼的卓越技能。1953年左右下落不明之後,被稱為“幻之善作”。


據說名匠千代鶴是秀鍛煉出的道具,雖然鋒利又鋒利,但是價格也很高,甚至供奉在神龕上。知道了這一成果的木匠江戶熊(加藤熊次郎飾)雖然不認識,但還是讓他代筆寫下了懇切的願望,並隨信寄去了戶籍謄本。據說是秀接受了他的心根,鍛煉了15支大入鑿,籌措了火車費,用夜行送到了大阪。那個組鑿在江戶熊死後,因為戰爭災害而受損,但是轉來轉去保存在本館。


重房是從17世紀左右開始持續的會津若松御用鍛冶的門第,在大阪從事刀工修行的15代長子安右衛門(16代)再次開始打刀。與日下重道並列成為會津打刀的中興者。會津自古以來就是東日本打刀生產的中心地,但是卻落後於生產和銷售的近代化,失去了傳統的技術。


久弘是明治維新後成為鑿子鍛造的刀匠清弘的弟子。1897年左右在東京本所開業。因為作為藉款的擔保被取了久弘的銘牌,所以在葫蘆裡使用了左邊文字的久弘的有名的刻印。鋼的淬火和地金的附著非常出色。


千代鶴是秀(1874-1957)被評為不出世的名匠。1884年,10歲時進入叔父石堂是一。將人氣一分為二的石堂秀一是表兄弟。1893年獨立。雖然價格也很高,但是鋒利度也很好。作為鑿子、刨子的鍛造而聞名,他親手製作了各種各樣的道具,經常完成了藝術品的領域。這些作品被評價為既有鋒利又有精致的品格。


傳說中的名匠千代鶴是秀鍛煉的刨刃。是秀做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那就是 在那個工程中,花了很遠的工夫,完成了一個道具。據說對使用的材料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地金使用了在篩選上很費事的傳統日本鐵。是秀的道具之所以如此昂貴,是因為包含了這樣的工夫吧。


石堂家是米澤藩的刀匠,明治7年根據廢刀令轉向了道具鍛造。秀一和表兄弟千代鶴是秀一起在父親石堂是一的手下學習,共同研究名人的道具。和是秀不同,沒有刻銘,被稱為“無銘石堂”,但是由於梳子型、矢羽地紋的獨特形狀以及其鋒利度,與其他刨子被嚴格區分。


義廣和哥哥國弘一起在江戶時代末期從越後三條轉移到江戶八丁堀,獲得了名聲的鍛造。當時被稱為“鑿子是國弘,刨子是義廣”,被譽為製作刨子的名人。名工・ 據說千代鶴是秀也私淑,抄寫了刨子的形狀。


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中期與弟弟義廣一起活躍的兄弟鍛冶。造型 被稱為名人,製作了流暢的線條,有著合理的肉的道具,給後世的道具鍛造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雖然被稱為鑿子製作的名人,但刨子也擁有強有力的流麗形態。


關西的名匠三代松原善作(重次郎)鍛煉的刨刃。善作雖然有著卓越的技術,但據說是工匠氣質和寡作。據說他喜歡喝酒,在約麗約的工作服上穿著繩子帶在大阪的街道上,但是在1953年前後就斷絕了消息。


梅一是加賀百萬石刀鍛冶清光第七代。大正5~6年遷往大阪,住在福島。當時與“善作”並享有盛譽的名匠。1935年,因高齡而停止鍛造。


梅一是加賀百萬石刀鍛冶清光第七代。大正5~6年遷往大阪,住在福島。當時與“善作”並享有盛譽的名匠。1935年,因高齡而停止鍛造。照片是削掉溝一側(側面)的刨子刃。


水平器用於調查部件的表面和組裝狀態是否水平。本品有英寸刻度,也可以作為尺度使用。


為了保持打開的狀態恆定,可以用螺絲固定。


通過扭轉繩子,使鋸齒伸長使用。


鋸身寬度的凹陷和眼睛的附著方式與日本相反。把握柄直接安裝在寬幅的鋸齒上。


用於加工建築材料的洞穴等。


在板材等端部削出台階時使用。階梯差的寬度和深度可以用螺絲調整。


用於在木桶的內側切掉鏡板的溝槽。


用於粗糙的材料。


朝鲜傳統的墨壺大多是以絲卷部為方形或立方體,墨池部為圓形或球形,以絲頭為獸頭的3部分構成的。另外,在下部切墨保存用的溝也是其特徵之一。照片是以傳說中的動物海泰為主題的。


在廣闊的中國,可以看到各種形狀的墨壺。它們可以從構造和形狀分為屁股割型、單臂型、雙臂封閉型、底部封閉型。底部封閉型還可以分為(a)向上型(b)一文字型(c)姿雕型等。照片是可以分類為拍賣型的墨壺,流麗的雕刻品和整體的造型都被設計得非常漂亮。


照片是在泰國中部收集的墨壺中以神鳥為主題的。泰國的墨壺的構造和功能與日本和中國沒有區別,但是可以看出重視主題造型的傾向,其他還有猴子、青蛙、兔子的形態雕刻而成。


日本木匠工具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在中國,但是今天形狀和用法有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其中中國的台刨是推使使用的,所以有方向盤等與日本的台刨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木匠工具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在中國,但是今天形狀和用法有著各種各樣的差異。鋸子一看就知道了,使用有框框的鋸子推使用切斷木材。在日本,曾經引進了豎鋸的14~15世紀左右,使用了被稱為大鋸的框架鋸。


對中東的木匠工具的詳細情況還不清楚。從照片中的伊朗道具來看,刨子受到了歐洲的影響,但是鋸子上有拉用的眼睛,和推用的歐洲的鋸子不同。


尼泊爾毗鄰中國和印度,是一個融合了多種文化的國家。在木匠工具方面,也有跨越北方山嶽地帶傳來的中國、西藏文化和從印度傳來的歐洲殖民地文化等的影響。鋸子的把手雖然是西洋式的,但是刨子是中國式的,但是有兩個人使用的特徵。


不丹是夾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小國。在不丹、印度北部、尼泊爾等喜馬拉雅山脈的山腳下,生活著建造木造寺院和住宅的民族。照片上的右手是絲卷,左手是木槌,具有原始的力量這一點很有趣。


在建築工程的各個階段舉行的儀式,對木匠棟梁來說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儀式時,祭壇上裝飾用金箔和漆裝飾的儀式用木匠工具,營造出嚴肅的氣氛。此外,儀式道具自古以來就使用蝴蝶、墨壺、曲尺等。


印半纏是指將職業和商號染色的半纏,從江戶後期到明治時期,木匠和左官等室外工作的工匠和掛鉤、股引、足袋一起穿制服。
另外,據說以前也有每年年初從師傅和丈夫那裡得到新的半褂的風俗。


江戶時代的建築工程是由幕府和藩的作事部門控制的,但是對於五畿內(山城、大和、攝津、河內、和泉)、近江這六個國家,在草創期有功的中井家擔任了這個職務。管區內的木匠組在得到中井家的認可後才能參加工程,許可證是證明那個資格的東西。


從戰前到戰後的郵購用木匠工具目錄和用於印刷的版木。這是1923年在東京江戶川區開業,戰後也持續營業的老字號香取屋。從木版印刷變成照片製版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木匠工具文化的有趣資料。


記錄了建築各部分尺寸的方法(木割術)的秘傳書形式的卷軸。這是傳到江戶幕府小建築方棟梁柏木家的奧書,1689年(1689年)伊兵衛政等向太郎右衛門政虎傳授。全五卷由“御所大人”、“神社之部”、“佛殿之部”、“門之部”、“塔之部”構成,是了解江戶時代建築技術和木匠組織的重要資料。


作為匠家秘傳的木割術到了江戶時代就出版了,廣為人知。1717年(1717)開板的本書是6本1組,由“宮雛形”、“武家雛形”、“棚雛形”、“數寄屋雛形”、“小坪規矩”、“規矩追加”組成。宮、武家、棚三本書解題了1658年(1658年)發行的新編三雛形,內容沒有變化。


所謂規矩術,是指一邊在頭上描繪各部件立體組合的狀態,一邊平面地作圖,進行塗墨的技術。特別是神社和寺院建築的屋檐周圍,部件斜接合,而且彎曲,非常難解,需要熟練。到了江戶時代後期,解說了圍繞屋檐的難解規矩術的雛形書開始出版。本書是1764年(1764年)立川小兵衛的筆。


畫樣是指雕刻物的底圖以及其花紋。到了江戶中期,收集了各種底圖的圖案書和雛形書開始出版。本書是其代表,1763年(1763)立川小兵衛的作品,共4帖。


在建築工程的各個階段舉行儀式的習慣,在地鎮祭和上棟式等現代也流傳著,但是在擁有古老傳統的神社和寺院等地舉行了20多個儀式。掌管這個儀式也是木匠棟梁的一項工作。儀式上約定的事情很多,到了江戶時代就製作了記載形式和程序的卷軸和雛形書。


作為面向學童的解說圖,明治初年文部省出版的圖集。生動地描繪了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的工匠們的樣子。描繪了使用墨壺的墨掛、朱娜吊、鋸子的木材、鑿子的仕口孔雕刻、刨削等基本的木匠工作。


作為面向學童的解說圖,明治初年文部省出版的圖集。生動地描繪了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的工匠們的樣子。描繪了木鋸使用前鋸大鋸製作的樣子和木匠在角材上塗墨的樣子。


以雙六形式描繪了上梁的樣子的多色印刷木版畫。全部5張中的1張。可以理解江戶時代木匠的風俗。下部描繪了建方(組裝)的樣子,上部描繪了舉行儀式的木匠的樣子。